【行知中国】深入基层探振兴,传承非遗促发展

来源: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 发布日期:2025-03-31 14:11 浏览次数:116

2025年3月15日,由西南交通大学“承唐新才”研究生骨干培训班成员组成、我院研究生担任负责人的专题调研团队,积极参与“行知中国”研究生主题实践调研活动,前往四川省崇州市廖家镇君渡村,围绕“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非遗助力乡村振兴”主题开展实地调研。团队通过走访座谈、参与观察等方式,深入考察当地以木雕非遗技艺为特色的乡村振兴实践路径,探索传统文化赋能乡村发展的创新模式。此次活动聚焦基层治理创新、传统村落保护、非遗产业赋能等议题,通过“从镇到村”的立体化调研模式,实地探访廖家镇三级网格治理机制、木雕非遗产业园区及君渡村特色文旅项目,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注入青年智慧。

一、村镇协同:解码基层治理“红色密码”

在廖家镇政府,调研团队与廖家镇副镇长高燕进行了座谈交流。副镇长高燕向调研团队系统介绍了该镇创新实施的“责任包干+积分考核”三级网格治理机制。每名党员联系10-15户家庭,通过定期走访、问题台账管理及积分量化考核等制度,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以新桃村党员张同志为例,其牵头组建村民清淤队,及时疏浚灌溉渠道,确保了200亩农田的春耕生产,充分彰显了该机制的实际成效。副镇长高燕表示这套机制既推动了党员干部下沉服务,又实现了群众诉求的有效回应,真正把群众的“呼声”变成了“掌声”。

微信图片_20250331141340.png



二、非遗赋能:木雕技艺激活乡村经济

调研团队随后对廖家木雕非遗产业园区开展实地考察。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廖家木雕”通过“设计-加工-展销”一体化产业链,有效促进了当地村民就业增收。园区创新推出“土地流转保底分红+灵活就业”模式,为不具备专业技能的村民提供物流配送、园区保洁等就业岗位,实现人均月增收2500元。同时,园区开设的“木雕技能夜校”年均培训村民300人次,其中60人已成功转型为初级木雕技工。此外,团队还参观了古建艺雕博物馆,并与青年木雕学徒进行深入交流。学徒李同学表示政府提供人才公寓和“成都工匠”分红政策,让他们愿意扎根家乡,传承技艺。

微信图片_20250331141346.png


三、村域实践:文旅融合绘就振兴画卷

根据副镇长燕的建议,调研小组君渡村开展实地考察,并君渡村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陈小年进行深度访谈。在君渡村,村党委书记陈小年带领团队考察了多项特色项目灌溉渠修复工程采用“群众点单、支部派单、党员接单”模式,15天完成2公里渠道整治;川芎种植通过“水稻-川芎”轮作和农技服务团指导,亩均增产20%;“诗屿”露营基地通过民宿改造、旅游服务队和农闲车间等举措,带动参与农户实现户均年增收1.2万元。陈书记特别提到,通过“分区管理+村民共治”模式有效化解了游客增多带来的矛盾,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微信图片_20250331141355.png


 此次调研中,团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团队成员王同学深有感触地表示从镇级治理到村级实践,看到了基层党组织“最后一公里”的担当,也认识到非遗技艺在乡村振兴中的独特价值。小组负责人陈同学总结指出作为青年学子,应将学术研究扎根于祖国大地之上,利用专业知识促进乡村产业升级与文化传承。调研团队表示,未来将继续秉持“以调研促实践、以创新谋发展”的工作理念,深入贯彻乡村振兴战略,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